【客雅溪電視台,就是要按讚!】 2011/05/17 李信宜 側寫
今晚的專題講座是風城社大100a公共參與週,最後一天的系列講座。主要請到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系系主任李丁讚教授與清大社會所博士班研究生陳晉煦老師演講:「與海洋文化的對話:推動新竹社區農園與海洋風帆運動的願景」。
李 丁讚教授先從計畫緣起開始說明,原本來自「那魯灣文化復育」的文化面向。但是,現今全球環境的變遷,人類必須瞭解生態被破壞的情形。近海漁業,70%魚類 依靠近海的濕地為生。以彰化芳苑、大城,蚵農為例。蚵產業養活,社會最底層的人口。國光石化在彰化濕地的開發,雖然可以暫時養活少數人,但是破壞原本的自 然環境與海洋生態,會讓更多社會最底層的人口,無法維生。
在農業、林業崩潰之後,失業情況會影響擴大,貧窮的情況,會更加嚴重。現今美國的社會,已經影響到中產階級了。因此,海洋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等多元面向,連帶消失。
正 當災難頻繁、氣候變遷在人類文明社會已經成為常態時,我們更需要瞭解足夠資訊的生態面向、生態知識、生態保育。透過協助生態環境的重建,跟居住在那魯灣社 區的阿美族學習,阿美族她們對生態友善的生活方式。李老師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步驟:1.生態 → 2.經濟 → 3.社會 → 4.文化。
因此,清大的教授們,先從自己居住新竹市開始改善起,希望藉由一系列的計畫與課程,和社區大學、社區居民合作。期望能讓從香山濕地復育計畫這個起點,逐年擴 展,漸漸推展到1.河川監測小組、2.農地復耕小組、3.文化復育小組,三個面向,最終希望將綠色生活學校的概念,推廣、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目 前就讀清大社會所博士班研究生的陳晉煦老師,也分享他對那魯灣部落的田野觀察。阿美族是親水、又親山的聚落。1960年代,台灣社會開始工業化,為了生 存,原住民族群也開始大量移動。1982年,在台東美山部落的阿美族,也為了討生活,開始從台灣東部移動到台灣西部。李金文理事長,是那魯灣社區第一位從 東部移居到西部的族人。
在 晉煦老師長期的追蹤訪談中,發現阿美族原來是母系社會,但是現在化、都市化的影響,改變了阿美族的社會文化結構,開始出現父系社會。現在那魯灣社區有27 戶,大約130人。大部分都保留原來在台東的生活習慣,例如:生命儀式-從軍,就是每當年輕的族人當兵前夕,全村的人都會一起吃黑豬肉、喝小米酒慶祝。
晉 煦老師介紹那魯灣部落的現況時,發現阿美族在台東原鄉時,原來信仰天主教、真耶穌,但是現在移居台灣西部之後,部落中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族人皆有。不 過,大致上分成40歲以上,主要信仰天主教。年輕一代,以基督教徒為主。而台灣的原住民,現今有14族。晉煦提到現在在那魯灣社區主要問題:1.土地問 題、2.文化推廣問題、3.青少年教育問題。
最後,期望能鼓勵竹塹文史社社員共同出版一本介紹「人與河川關係-客雅溪故事」的書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