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內容先從台灣的代議民主制度已經無法滿足人民需求講起,而透過公民新聞、公民媒體,如何小兵立大功,達到直接參與式民主的可能性。那麼,如何俱備有公民記者的能力?重點是公民優於記者,對於發聲的議題要俱備看法、依據,也就是「公民意識」,再利用記者的訪談、紀錄、剪輯等技巧與便利強大的媒體平台,讓新聞可以很快露出,以確保有品質的新聞可以被看見。
現在由於網路發展,包含部落格、Podcast、Youtube等平台,可以算是廣義的公民新聞媒體平台,老師亦分享了國外有趣的作法,包含美國的Spot.us網站,利用類似創投的概念,讓有心做有意義新聞題材的公民記者提案,然後大家一起來投資公民記者做新聞,直到達到目標的募款額後便可讓公民記者專心做新聞,並對捐款大眾做詳實的報導。還有國內從「小地方社區新聞網」轉變而成的「上下游 News & Market」網站,這是公民記者報導小農的農產品,以促進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互動與理解,進而支持有心的小農產品行銷。這些都是很成功的案例。
課程最後,莊老師出了一個題目,希望現場分為兩組,讓大家來直接體驗開記者會的技巧,以了解如何進行記者會的設計,並請另一組來擔任記者角色,針對記者會內容進行發問。
第一組成員因為本身就在為新竹在地一位去世飼主所遺留下來的十幾隻流浪狗發起募集200包狗飼料活動,她現場剛好把自家狗帶來,所以分享的時候唱做俱佳,非常有說服力。另一組擔任記者們的學員也非常踴躍的發問,後來還直接給予意見。我們最後也請莊老師講評,莊老師提到這是一個真實案例,所以操作起來非常的不錯,記者會的訴求也非常的具體,但是訴求者需要提供非常清楚的資訊如認養電話或聯絡人,讓大眾知道如何共襄盛舉。除外,通常記者是儘量不要在過程中給予意見,可以在會後提供。
第二組的學員,則是主要針對文史社現在發起客雅溪發展運動,希望能夠讓在地民眾知道文史社現在著重的重點,一為香山舊官道周遭的發展歷史,二為,三為。老師給予的意見主要是希望學員能夠清楚開記者會的目的,除外時間性也很清楚,比如說為明天就要發生的活動,否則記者會覺得現在報導跟其他時間報導是無差異的。透過此次操作,大家都對記者會的開設有了基本了解,也對公民新聞有更深層的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